隨著批發銷售醫療器械行業的不斷發展,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層出不窮,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差異性越來越小,促銷手段也大同小異,競爭對手卻越來越多,有優勢,有技術,有態度,才能在醫療器械的銷售中脫穎而出。而現在,產品的技術質量價格大同小異的情況下,售后服務就是銷售醫療器械的 利器。
近年中國醫療器械銷售批發行業面臨大洗牌。多家醫院開始試點按病種付費,醫用耗材持續降價,幾乎每個省都有醫院被托管,每個省都有醫院在壓縮供應商數量。現在,醫院不僅在降藥占比,還在降低耗材比。
其中,影響更大的是醫用耗材的二票制——商業配送集中度的提高、營改增和金稅三期會導致80%以上的中小型醫用耗材和企業面臨轉型或直接被淘汰出局。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和政策影響,醫療器械的批發銷售下一個風口在哪里?答案或在醫療器械的售后維修服務上。
花上千萬元購入的CT、MRI不可能因為設備損壞就此閑置,但是由于醫院設備科由于受制于人手不足,經費不足,編制不足,待遇偏低,技術力量薄弱,于是國外知名大型醫療設備生產企業的維修工程師隊伍越來越龐大,售后維修成為其利潤的主要來源。
據估算,目前中國醫療器械售后維修市場的容量為1000億,70%的市場份額被生產廠家所占據特別是大型醫療設備,其他30%的市場份額被醫院設備科和醫療器械維修公司所占據。
“重采購,輕預防,輕維修”是中國醫療器械售后維修市場的顯著特點。醫院受等級評審工作繁雜、設備科人力不足、大型設備維保昂貴等問題的困擾,同時醫療設備安全檢測不徹底。設備帶病運行、效果失真會導致出現17%醫療事故。
在國內大多數三甲醫院,設備科的工作人員數量一般在10人左右,小到電腦、打印機的維修,大到四維B超、CT、直線加速器,數字胃腸機等高價格的復雜儀器出故障的報修以及售后的聯系,都由設備科負責。以一個設備資產5億元左右的醫院計算,平均每個設備科人員管理的設備規模超過5000萬元,設備數量超過1000臺。
人手不足,經費有限,技術薄弱,時間和效益(修好同一故障,專業公司的配件和工具都齊備,只需三天,而醫院設備科從采購配件到工具定制等一系列過程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情況下,醫院80%的錢只能投入到20%高端,大型醫療設備的維保上,而剩下80%的醫療設備就基本上得不到保養和維護,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特別是在中小型醫院,醫療設備長時間得不到保養,就會增加患者的手術風險,會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
針對類似情況,歐美等發達國家地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采用多種方式、渠道進行醫療設備的售后服務管理。據了解,美國有50%的醫院交付給第三方醫療器械維修服務公司整體托管。這一措施給醫院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管理效能明顯提高,醫療設備使用壽命延長,效率也提升了。醫院可以“輕裝上陣”,專注于醫療事業,而不需要為這些瑣事而“分心”。大量的醫療設備維護專業人員在醫院提供專業服務,他們每天給醫院機器做保養、維護、檢測,最大限度保障醫療設備運行良好。
近年,國外大型醫療設備生產企業的市場份額逐漸萎縮,同時其占據的醫療設備維修市場也隨著在流失。在這種情況下,國產品牌也快速崛起,如蘇州朗潤和第三方醫療器械設備維修機構健康力醫療就形成戰略聯盟體,一起開拓市場。
醫療器械設備維修機構也隨之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國家食藥監總局去年出臺的《醫療器械使用質量監督管理辦法》,就通過嚴格質量查驗管理要求、加強維護維修管理、完善在用醫療器械轉讓和捐贈管理以及強化分類監管和信用監管等,督促醫療器械使用單位建立并執行覆蓋質量管理全過程的醫療器械使用管理制度。該辦法的出臺進一步豐富了《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配套規章體系,對加強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保障用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不僅完善了醫療器械轉讓和捐贈管理以及強化分類監管和信用監管,更是從產業的頂層設計上打破壟斷。《辦法》明確了第三方售后服務公司承擔醫院設備的維護保養工作的合法地位,讓市場有更加充分的競爭,實現讓利于民。
醫療器械設備維修機構:本身就是醫療設備的代理商同時又獲得廠家授權的維修資格,或者做的生產、銷售、批發、維修產業平臺,以產業平臺的身份整合專業產業鏈的上下游,整合醫院、廠家、第三方,完成備件渠道的整合,打通維修產業的各個關節,形成復雜的,運營閉環式的服務模式。
對于醫療器材生產銷售批發企業來說,售后維修服務是公司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