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迥然不同的看法呢?這其實反映的是中國厚壁鋼管現貨行業中的一個重大問題。從數據看,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數據:2012年,中國厚壁鋼管現貨工業協會所屬的80多家重點大型厚壁鋼管現貨企業利潤只有15.8億元,同比下降98%,銷售利潤率只有0.04%,虧損面23%。有一則新聞形容工信部前部長李毅中的感受“中國厚壁鋼管現貨業利潤僅0.04%,李毅中看了以后簡直要掉淚”。
事實上,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根據國家發改委的統計數據,2012年,中國厚壁鋼管現貨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利潤2024億元,同比下降31.4%,其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利潤1026億元,下降1%;厚壁鋼管現貨冶煉及加工行業利潤855億元,下降48.1%。厚壁鋼管現貨行業的全行業利潤2024億元,整整比80多家大型厚壁鋼管現貨企業多出2000億元。這能說,中國厚壁鋼管現貨業利潤僅0.04%嗎,還需要掉眼淚嗎?
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厚壁鋼管現貨行業的企業規模結構中,大企業在厚壁鋼管現貨產業政策引導下是主要的板帶材生產商,而中小企業主要是傳統長材、建筑用材生產商。從整個2012年情況看,傳統的低端產能即長材、建筑用材銷售穩定,甚至有的民營特鋼企業還出現了工業用地不足的情況;而所謂的高端板帶材--大企業的領域--則出現了嚴重的產能過剩。由此看,當前我國厚壁鋼管現貨業的產能過剩,用總量過剩來概括并不真實,真實情況應該是結構性過剩,即所謂“高端產能過剩”。
這就引出了個更關鍵的問題:為什么厚壁鋼管現貨行業的大企業(以國有企業為主)和中小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之間的效益差別這么大,a是什么讓大企業、國有企業一窩蜂地去發展“高端產能”,而不是以市場為導向。如果不反思并解決這個問題,所謂厚壁鋼管現貨業的去產能化是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的。